有探討社運本身的形成(例如組織型態、水平結合等)、維繫(資源募集、媒合、動員、領袖出走等)和衰敗(招募新血、議題不負存在、經費困難、政治限制等)
*許多學者提到參與社會運動給予個人一種榮譽感和回饋(personally rewarding)
不過這種說法其實指稱社會運動對於政治體制一點影響都沒有
Rochon& Mazmanian(1993):"rewarding for the activist but unable to affect policy"
也因此Rochon& Mazmanian(1993)表示與其研究社會運動改變政策的情形,不如討論社會運動是如何影響政策過程的
蓋政治人物不見得會在當下就答應改變政策,但是為了緩頰、選舉壓力或降低社會分歧,政治人物可能會同意給予社會運動者參與政策制訂的管道
提供一個長期以下社運有可能改變政策的可能性
(在台灣的語彙中,就是社運被政府"收編",但這兩位作者抱持較為正面和開放的態度)
於該篇文章中,他們探討反核和反污水/廢棄物任意排放兩個案。
社運主要目標
a. 改變政策
b. 在政策過程中提高參與(gaining access to the policy process)
c. 改變社會價值
1. 社會運動成功的定義
William Gamson
a. 抗議團體獲得新的優勢,或可視為政策改變
b. 抗議團體被接納成為一有代表社會利益的合法存在,
Rochon& Mazmanian(1993)
c. 改變社會價值,與前兩者的差異在於,改變的是社會,而非國家(黃:感覺受到商學的影響,從消費者/上帝的概念下手。)
*反核*
在議院著力
1982/6/12 70多萬人聚集在紐約中央公園
召開數百場鎮和鄉的會議,將支持凍結核能做成正式紀錄
1982年國會通過決議。
*反污水/廢棄物任意排放*
採取ADR(alternative dispute resolution):非正式、一對一的協商與共識的形成
ADR並不能當作是正式政策過程的替代品,是當這個討論是由政治領導者所鼓吹的,那這協議在企業和環運團體之間就被接納為法規
黃:此一研究問題最困難的就是在於要如何"測量"社會運動對於政策過程的影響,該文並未真的論證是否改變真的是源自於社運團體的影響(主動性,到底是政治人物主動還是社運主動)
也未有確切的時間和團體,其個案難以支撐論點。
參考文章:
Rochon, T. R., & Mazmanian, D. A. (1993). Social movements and the policy process. The Annals of the American Academy of Political and Social Science, 75-87.